躲得过初一,躲不过双十一。这场全球为之瞩目的狂欢佳节在近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,随着天猫双十一的临近,微博热搜上,各大微博博主也列出了自己的双十一攻略和种草清单。甚至全国的实体商家的双十一“爆款清单”也强势来袭。

9年前,阿里刚刚推出淘宝商城,当时的网购用户截至2009年6月仅达8788万,同比增加2459万人。虽然这种增长率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已经很高,但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,同样的时间段内,网民的网络购物比例已经超过2/3。而且当年网民在C2C网站上的购物支出占网购总金额的89%,B2C领域完全处于萌芽阶段。
双十一越是热闹,越能突显整个电商行业老化的事实
由此可见,阿里造节的灵感正好赶上了网民购物潜力亟待释放的最佳时机,双十一仅在一年间就实现了万元到近10亿的跨越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其实可以看出双十一的商业意义所在。一方面,借用双十一这种大规模的集体低价促销活动,快速完成了市场培育的任务,而另一方面,基于平台流量分发,商家用户积累的阶段也被加速。
然而时过境迁,电商行业发展到现在,且不说有没有触及到天花板,红利消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,这也导致双十一原来的商业意义发生改变。就平台和商家来讲,一 定程度上,双十一的意义直接转嫁为数字象征,就用户而言,则由消费习惯养成转向消费能力透支。
从消费者角度出发,双十一确实在透支用户的消费能力,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,狂欢节过后,将会迎来一个漫长的线上线下销售的萧条期。而且网民现在对双十一的负面情绪不断上涨,也说明这种非理性消费其实是有“生命”周期的,如果消费者以后对这种促销手段的认知更为清晰,那么理性心理作用下,双十一的数字未必还能步步攀升。
双11必收“硬货”
换句话说,无论是形式还是局势,电商似乎都在向当初它们嘲讽传统实业“老化”的状态靠近。就企业或一些商家而言,易物贸易也成为了企业解决燃眉之急的出路之一。我国每年的库存产品达到数万亿元,这些库存不但闲置、积压资金,每年还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进行维护或者在一些平台低价促销,可这些短暂的手段并不是长久之计,并且在这些狂欢后,也将会迎来一个漫长的萧条期,这种非理性消费和销售其实是有“生命”周期的,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任进表示,通过以物易物,企业可以用积压的产品和过剩的服务换取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,帮助企业摆脱困境,化解企业过剩产能,不但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、实行绿色低碳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有效途径,也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、推动供给侧改革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,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。